您的位置:首页 >滚动 >

培育人才勇创新 代表委员抛锦囊

2023-02-09 14:40:37    来源:温州都市报


(相关资料图)

市人大代表、市中心医院胸外科主任黄日胜

培育人才勇创新 代表委员抛锦囊

市人大代表、市中心医院胸外科主任黄日胜

消除房源壁垒,统一管理人才房配售工作 2020年以来,我市加快招才引智工作,先后开展了4批次的人才住房配售工作,切实解决了部分人才的住房问题。 黄日胜说,市本级和各区级人才房的房源存在壁垒,带来了市级人才比区级人才更难买到人才房的问题。如第二次人才房配售,市本级共有706位人才报名,其中E类及以上人才占比60%,但配售的房源只有477套,其中面积在120平方米及以上的仅128套。这意味着,绝大多数E类人才只能降档购买90平方米或等待下一批次人才房配售,顺序号稍微靠后的企业全日制本科优秀人才沦为“陪跑”,很少有机会能买到90平方米左右的人才房。而鹿城区第二次人才房配售,共有218位人才报名,配售的房源则多达534套。其中120平方米及以上137套, 完全够E类及以上类别的人才挑选购买,企业的全日制本科优秀人才也能买到90平方米左右的人才房,甚至能贴钱购买120平方米的房子。 为此,他建议:消除市本级人才房和各区级人才房之间房源的壁垒,由市本级住建部门统一组织统筹管理人才房的配售工作,然后根据销量,由市本级财政和区级财政对房地产商进行补贴。针对目前只有ABCD类人才可以享受房票的制度,建议将房票补贴扩大到E类人才,并且加大各类别人才房票的额度。 温都记者 何群芳/文 邹敬攀/摄 市人大代表、浙江嘉瑞成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杨康乐 尝试通过地方立法,促进民营企业科技创新 杨康乐说,科技创新立法已列入市十四届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规划,推动制订《温州市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促进条例》有相应基础,也符合温州区域特色。而作为民营经济先行地,民营企业是温州科技创新的主体。 在采访中,杨康乐表示,虽然民营企业发展成绩显著,但也有急需补齐的短板,如研发投入不足、科技人才总量不多、民营科技企业规模不大等。为巩固成果,温州有必要强化地方科技立法,并突出民营经济科技创新发展、促进民营企业家创新创业的主题。他说,从立法层面涉及科技的法律、法规较多,但没有直接规定促进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立法,温州可以尝试。 为此,他建议通过地方立法,确立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六方面主要制度: 一是确立民营企业作为温州发展的重要创新主体,促进民营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二是推进教育、科技和人才市域一体化创新体系建设。包括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发挥“青科会”平台作用,为民营企业输送人才;通过“瓯江实验室”等平台开展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 三是实施产业创新战略。推动民营企业优势产业升级,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未来产业培育。 四是建立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完善对民营企业的科技信用贷款,建立健全民营科技创新企业上市扶持培育机制。 五是完善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环境。支持、鼓励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保障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类产业用地需求,建立民营企业科技诚信管理机制。 六是巩固温州已有支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实效举措。如固化引进实验室发展的政策扶持,强化本地优势主导产业技术能力,提升保护知识产权维权机制等。 温都记者 何群芳/文 黄超/摄 市人大代表、鹿城区社区教育指导中心主任吴奇红 结合乡村振兴,推动语言文字工作高质量发展 吴奇红介绍,目前我市普通话普及率超过90%,全市12个县(市、区)全部通过“省区域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县”考核验收,语言文字工作有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温州地处吴语方言区和闽语方言区的交界地带,是全国方言种类最多的地区之一。语言文字工作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要完成十四五期间国家提出的“语言文字规范化特色村镇创建”工作任务,任重道远。因此,需要制定新时代语言文字规范化特色村镇的创建评估方案,并将之与乡村振兴计划紧密结合,有效推动语言文字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此,她建议: 一是加强领导统筹协调。按照“政府主导、语委统筹、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由市教育局(市语委办)牵头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纳入议事日程,研究制定《语言文字规范化特色村镇创建验收标准》,加强乡镇对各村语言文字治理能力的指导,引领乡村语言文化传承创新,同时牵头落实评估工作。 二是要落实责任精准发力。市委宣传部、市文明中心要继续把语言文字工作列入我市精神分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将创建评估结果纳入到《温州市文明村镇测评体系》,并赋予一定分值,同步补齐其中的部分短板。 三是要保障资金有序推进。根据创评的结果,市财政应予以相应的奖补,奖补经费可以有单列拨付,也可以根据相关文件,从乡村振兴建设专项经费中予以协调划拨。温都记者 蔡挺/文 邹敬攀/摄 市政协常委、温州佳业电子有限公司技术主管苏立坤 创建技能人才友好型城市,支撑产业转型升级 苏立坤认为,我市应着手创建技能人才友好型城市,充分发挥技能人才作用,以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 目前我市现有540多万劳动力中,技能人才占比并不高,同时企业在培育技能人才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出现技能人才流动大等弊端。对此,他建议: 一是以教育奠定技能人才基础。首先,要加快技工院校建设,最好能在三年内新建扩建一批技工院校,达到平均每个县(市、区)一所技工院校,全市技工院校在校生人数超1.5万人,并全面落实技工院校和中职学校招生同等政策;其次,要加快中职学校向技工院校转型,恢复中职学校职业培养本位,并在中职学校增挂技工学校牌子,形成“一体两翼”的办学格局;再次,要深化产教融合,通过办学经费倾斜和差异化的职业技能培训补助等政策,引导技工院校、中职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围绕我市产业发展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 二是以企业带动技能人才发展。首先,鼓励企业提足职工教育经费,同时我市也要出台专项政策,给企业相应的补助;其次,推进工学一体化,对企业通过工学一体化培训取得职业技能证书,按社会培训标准给予培训费、鉴定费等补助;再次,鼓励企业设立首席工人制度,并且要营造“技高者多得”的社会氛围。 三是以政策吸引技能人才集聚。我市要优化技能人才优惠政策,同步制订用人规划,消除相关障碍。 温都记者 郑俊杰/文 受访者供图 市政协委员、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副社长、温州晚报总编辑林宇 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当好未来“世界公民” 当代中国比任何时刻都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未来的主人翁们必将以“世界公民”的定位和视角参与全球社会治理。而媒介素养,是“世界公民”的必修课。 近年来,我市新闻媒体通过培育学生记者、策划采访活动、举办新闻大赛等方式,着力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取得了一定成效。不过,林宇也关注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需要加强的方面,如重理论轻体验、重校内轻校外、重城市轻乡村等。为破解上述难题,他在今年提交的相关提案中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明确顶层设计,强化系统集成。建议我市教育部门要加强顶层设计,在全面摸底、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编制媒介素养教育实施方案,制定合理的媒介素养教育标准,包括内容、方法、途径、反馈路径等,各校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建立完善且科学的媒介素养教育督促和管理体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提供全方位保障。 第二,推动媒校合作,绽放城市品牌。建议市教育部门和学校加强同市级媒体等专业机构合作,共建温州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基地,联合开发具有温州特色的全媒体地方(校本)课程、媒介素养教育专家库、热点事件校园新闻发布会、创业楷模游戏等。其中,媒体应注重公益属性,与学校共同创建素养教育基地,逐步推广有效经验;学校应重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师资建设,引进专业教师;聘请新闻媒体设计特色培训,开展师资辅导。 第三,融入美学生态,体验数字媒介。借鉴上海、北京、苏州等城市探索举办“美术馆里的美术课”“主播云游博物馆”等活动经验,依托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的丰富场馆展项资源,通过观摩场馆资源、参与新闻主播以及数字媒介设计等形式,培训一批青少年志愿者;在数字媒介场景建设上,让“未来公民”在数字文化破圈中发挥主人翁意识,推出数字化产品,描绘数字化地图,优化数字媒介体验等,让媒介素养培育提升有机融入美育生态。 温都记者 杨晓宴/文 李立/摄 市政协委员、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曹高忠 打造专业队伍,完善老年期痴呆早期筛查 当前,温州正在大力创建老年友好城市。作为医务工作者,曹高忠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接触老年人,所以对老年群体的健康问题格外关注。 据有关资料,我市患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人数约17.42万人,老年期痴呆人数约6.77万人。 曹高忠说,目前我市仅温医大附一院、附二院及温州康宁医院等少数几家医院专门设置了记忆门诊,接诊老年期痴呆患者,导致就诊率低、漏检率高、针对性干预不够。再加上人们普遍对老年期痴呆早期表现缺乏足够认知和重视,也导致了很多患者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最终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对此,曹高忠给出三方面建议: 一是健全防治机制,共筑一体化干预防线。市委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我市医卫系统率全省之先,将记忆门诊逐步下沉至一、二级医院,建立记忆门诊分级诊疗制度,完善基层医院早期筛查和向上级医院转诊渠道。 二是打造专业队伍,提升专业化干预水平。由市卫健委牵头,建立健全老年期痴呆早期筛查和防治的专业人才队伍。同时,实施专业化分流,加强温医大附一院等区域龙头医院优质医疗资源的远程辐射作用和医联体技术辐射带动作用。 三是完善宣传矩阵,深化早期筛查防治理念。由市卫健委牵头,宣传部门协同,建立完善多渠道宣传矩阵,加深人民群众对老年期痴呆的认知;通过专业人员在养老院、老年大学、社区文化礼堂等场所开展公益性授课和义诊活动,科普老年期痴呆的“家庭-社会-医院”一体化干预方法,宣传老年期痴呆的简易测评办法。 温都记者 朱斌 李雅 受访者供图

关键词:

相关阅读

精彩放送